每日晨读励志美文超短篇散文美文网官网

  • 2023-07-04
  • John Dowson

  翻看中青社新出版的《新中国极简史》(陈晋著,2019年9月版),书中记录了改革开放初期“许多人谨慎地过着越来越好的日子

每日晨读励志美文超短篇散文美文网官网

  翻看中青社新出版的《新中国极简史》(陈晋著,2019年9月版),书中记录了改革开放初期“许多人谨慎地过着越来越好的日子。

  上海市居民季颖、李惠英夫妇的一册家庭账本,记下了家里每一笔收入和支出,也记下老百姓在改革开放不断前行的生活脚步:

  普通中国人的生活变化是如此相似,回想起来,我买第一台9英寸黑白电视机也是在1977年,那年11月我从北京市机械局党校调到了中青社。调走前夕超短篇散文,在北京市机械局买到了第一台双缸洗衣机。

  当时,黑白电视机也不易买到,要有侨汇券才能优先购买。我手上有几张侨汇券,但不够数。一位中青社的老同志告知,发行处王久安处可能有多余的侨汇券。我硬着头皮去求久安,说说我的难处美文网官网。没曾想,久安很痛快,匀出几张侨汇券,我才买上了第一台黑白电视机。大约是在1985年,我又买了第一台彩电。我虽然不记生活账,但改革开放初期生活的点滴变化超短篇散文美文网官网,中青社同事的情谊,东四十二条办公楼深夜里的灯光,还是难以忘怀的!

  更难忘的是,由于在出版社编出了一批好的通俗历史读物,不久,我就从电视观众蜕变为电视节目制作参与者了。

  从1978年开始,我在孟庆远(1923—2004)、宋加沛(1928—2019)两位老师带领下,参与编辑出版系列历史读物,

  。这些书雅俗共赏,很畅销,多的一种就销出300多万册,有六种书在全国性评奖中获奖,中青社的历史读物有了广泛的社会影响。在这种背景下,我们开始和中央电视台合作制作一档“历史知识竞赛”节目。

  1985年初,中央电视台的记者孙慧找到社里,提议办一个推动青年多读好书的节目。当时,全国正在开展爱国主义教育读书活动,中青社又有这么多好书可向青年推荐,就提出举办“全国青年历史知识竞赛”,并由出历史读物的文化教育编辑室承办。

  我当时45岁,任室主任,带领八位中青年编辑组织活动。我们还联系了《北京晚报》副刊部参与竞赛活动。《北京晚报》韩天雨副总编很支持,同意在晚报上发竞赛通知、刊登试题。我们制定了竞赛方案,还编出两套试题。中央电视台《为您服务》栏目和《北京晚报》发出竞赛通知、书面试题后,收到大量答卷。

  我组织编辑判卷,从中选出30名选手参加电视台现场复赛。我们与电视台商定现场比赛方案、试题、主持人。电视台请著名主持人沈力主持,我们请北京市特级历史教师时宗本参加主持。

  8月在《为您服务》栏目连续播出面试场景后,反应强烈。由于试题取材广泛,包罗多方面历史知识,有一定难度,答题有趣味性、挑战性,很受青年观众喜欢。这是国内首次举办电视台播出的知识竞赛节目,有开创性,播出后受到与团中央的表扬。

  当时制作节目比较朴素,奖品就是一套人民文学出版社赞助的《红楼梦》,但是活动确实激发了青年的求知欲、阅读热美文网官网。竞赛开始前,电视台和报纸都公布了参赛参考书目,许多参赛者到图书馆、书店、书市查书、购书。有的外地驻军领导很重视,派人到北京购书,到图书馆、历史所求教每日晨读励志美文,掀起了一股学习历史的读书热潮。这次竞赛有录像,在我社建社40、50周年纪念册中有照片展示,有我和主持人、参赛者的合影。电视片结尾本来拍了主创人员的画面,可惜播出时删去了。这是我们与电视台初次合作,比较顺畅。

  过不久,《青年文摘》也决定在刊物上举办“纪念五四考考你竞赛”。团中央和中央电视台知悉后,决定联合举办竞赛,把活动做大。竞赛以“激励青年继承五四传统,学习科学每日晨读励志美文,掌握知识,增长能力”为宗旨,定名为“五四青年智力竞赛”。第一届参赛者有20万,二、三届有45万、50万青年参赛。有的是团队代表参赛,实际参加活动的达数百万。

  活动由《青年文摘》主编周奇和编辑部组织。这下我又变成了电视知识竞赛的热心观众。通过多次合办赛事,《青年文摘》的卢向韬同志与中央电视台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,出版社书刊有宣传需要,通过卢向韬可与中央电视台台长、主持人等很快联系上,为社里日后书刊宣传提供了极大方便。

  等在会上发言,认为这是一套有助于弘扬民族优秀文化、振奋民族精神、教育青年增强民族自信的高品位普及读物,值得推荐。座谈会是大年初十在人民大会堂召开的,会后两天就是全国图书订货会。会后,中央电视台、北京电视台都在新闻联播和晚间新闻中作了报道,28家报纸也作了充分报道。在订货会上一次订出6800套。五年内多次重印,销出四万套。还把版权卖给五南出版公司,在重印发行,我社收到一万美元版税。这套书一年之内四次获奖。丛书宣传工作由我主持策划,全室行动,还临时请卢向韬等协助。我们与电视台及多家新闻媒体合作十分默契。

  ,也多次在电视上出镜,我还陪占祥同志去北京人民广播电台“人生热线”节目作了三个晚上直播,与读者交流,引来大批读者到我社门口的书店购书。1996年7月在全国书展上,我接受了中央电视台《焦点访谈》的采访美文网官网。18日,全国书展在北京展览馆展出,我当时50岁,已是副总编,一早就到中青展台恭候,等待领导、记者、同行、读者来参观。十点左右,中央电视台记者郑刚到中青展台采访,让我谈谈对当时图书出版的看法。我强调了要重视出书质量,要出版能感动读者的好书。我举例说,

  。曾有读者致信《人民日报》,询问成套的《红旗飘飘》(32卷)“何处寻觅”。我社1995年就全套重印了这套回忆录,并向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赠送了这套书。我还说,书好不好,既要听专家的评论,更要关注广大读者的反映美文网官网、读者的好评,是对图书的最终检验。读者的好评是对出版工作者最高的奖赏……18日晚,新闻联播后《焦点访谈》播出了《出版界的盛会》,报道了书展,介绍了中青社的好书,播出了我的谈话。播出后反响很大,全国多地的朋友、亲人、作者纷纷打来电话,说看到了我的谈话,盛赞中青请“大专家、写小书”。后来,在一次出版界研讨会上,新闻出版署副署长、中国编辑学会会长刘杲说:“你可为中青社做了大广告啦!”

  1997年,我在三联书店买到《焦点外的时空》一书,是中央电视台新闻评论部记者的采访手记,其中收有郑刚的文章,附录中有《焦点访谈》目录,记录了郑刚对我的访谈。郑刚的采访是随机的每日晨读励志美文,但是中青社的成功及巨大影响却是几代中青人奋斗形成的。一次成功的宣传,只是突然闪现的火花。

  中国青年出版社已经迎来70岁生日,中青社有光荣的传统,是青年的良师益友,又是一个综合性出版社。适应不同时期形势与青年需求变化,书刊的亮点纷呈,出版的一浪接一浪。

  。《新编中国文史词典》由孟庆远主编,李敏、郑一奇、夏松凉任副主编,撰稿人24人,有安徽师大中文系的老师,也有本社编辑11人每日晨读励志美文。这部工具书被日本学者看到,由东京大学等校教授小岛晋治、立间祥介、丸山松幸译成日文,由东京新潮社在1998年精装出版。这本书的版权输出,既为中青社增添声誉,也得了版税收入。回忆出版生涯,感慨良多,要感谢的朋友、作者每日晨读励志美文、同事也太多。我们一起度过了“服务青年、引导青年”的出版岁月。

  电视台的主创人员很了解当代青年,一直在努力创新:《中国诗词大会》《一堂好课》等新节目迭出,很受青年观众热捧。中青社历来重视书刊评论、宣传,与电视台、电台、报社、新媒体有良好互动,互相学习、融合、配合,这也是一个好传统。

  在70周年社庆之际,我要感谢多年来合作共事电视台及多种媒体朋友们,你们辛苦了,谢谢!为了一代代青年。

免责声明: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,并不代表本站观点,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。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,请告知,本站将立刻处理。联系QQ:1640731186

评论留言

发表评论